導讀紅豆能健脾利濕,薏米可利水消腫,排骨能補充營養(yǎng),三者搭配煲湯,祛濕的同時還能增強體質。制作時,將紅豆、炒薏米提前浸泡,與焯水后的排骨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2小時,調味即可。適合濕氣重、易水腫的人群。...
體內濕氣重時,常讓人感覺身體沉重、困倦乏力,還可能出現(xiàn)腹脹、便溏等不適,而喝湯是日常祛濕的便捷方式。很多人想知道:煲什么湯去濕氣最好?適合去濕氣的湯多以健脾利濕、清熱化濕的食材為主,能幫助促進體內水濕代謝。
1.紅豆薏米排骨湯
紅豆能健脾利濕,薏米可利水消腫,排骨能補充營養(yǎng),三者搭配煲湯,祛濕的同時還能增強體質。制作時,將紅豆、炒薏米提前浸泡,與焯水后的排骨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1-2小時,調味即可。適合濕氣重、易水腫的人群。
2.冬瓜茯苓老鴨湯
冬瓜具有清熱利水、消腫的功效,茯苓能健脾滲濕,老鴨性涼,有滋陰補虛的作用,三者搭配可清熱祛濕,適合濕熱體質者。將老鴨焯水后,與冬瓜、茯苓、姜片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轉小火燉2小時左右,加鹽調味飲用。
3.陳皮生姜羊肉湯
陳皮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生姜可溫中散寒,羊肉性溫,能溫中補虛,這款湯適合寒濕體質者,可散寒祛濕。把羊肉焯水去血沫,與陳皮、生姜片一起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至羊肉熟爛,加鹽等調味即可。
4.土茯苓煲豬骨湯
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的作用,豬骨能補充鈣質和營養(yǎng),二者搭配煲湯,祛濕效果較好,還能緩解濕氣引起的關節(jié)不適。將土茯苓洗凈切片,與焯水后的豬骨同煮,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煲1.5小時,調味后飲用。
1.根據(jù)體質選擇湯品
濕熱體質者應選擇冬瓜茯苓老鴨湯等偏涼性的祛濕湯,避免飲用陳皮生姜羊肉湯等溫熱性湯品,以免加重體內熱氣;寒濕體質者則適合后者,少喝寒性湯品,防止寒氣積聚。
2.控制食材用量
薏米、土茯苓等祛濕食材雖好,但過量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影響。如薏米過量易損傷脾胃陽氣,土茯苓過量可能導致口干等不適,建議根據(jù)湯品總量合理搭配,每種食材用量不宜過多。
3.避免過于油膩
煲湯時若加入過多肥肉或油脂,會使湯品過于油膩,加重脾胃負擔,影響濕氣排出。應選擇瘦肉、老鴨等低脂肉類,且煲湯前盡量去除多余油脂和血沫。
4.特殊人群謹慎飲用
孕婦應避免飲用含有薏米、土茯苓的湯品,以免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脾胃虛寒者慎用冬瓜、玉米須等寒性食材煲的湯,可適當加入生姜中和寒性;腎功能不佳者不宜過多飲用利水作用強的湯品,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通過煲制合適的去濕氣湯,并注意相關事項,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有效調理體內濕氣。結合健康的生活習慣,可更好地改善濕氣重的狀況,讓身體保持舒適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