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秋分后氣溫逐漸下降,民間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不少人不確定此時是否適合踐行。秋分后能不能秋凍?秋分后適合“秋凍”的身體部位有哪些?秋分后“秋凍”需靈活調(diào)整,結合自身情況和環(huán)境變化判斷,不宜盲目堅持。選擇適宜部位適度“秋凍”。...
秋分后氣溫逐漸下降,民間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不少人不確定此時是否適合踐行。秋分后能不能秋凍?秋分后適合“秋凍”的身體部位有哪些?
體質(zhì)強健者,秋分初期氣溫稍降時可適當“秋凍”,讓身體逐漸適應降溫,增強耐寒能力;體質(zhì)虛弱、易感冒或有基礎不適者,不宜“秋凍”,需及時添衣,避免受涼引發(fā)不適。
若秋分后氣溫緩慢下降,每天溫差較小,可適當減少衣物,嘗試“秋凍”;若出現(xiàn)驟降天氣,溫差超過10℃,則需及時保暖,不宜堅持“秋凍”,防止身體難以適應。
1、頭部
秋分初期白天頭部可適當暴露,接受溫和陽光照射,幫助身體適應外界溫度,但需避開大風天氣,防止頭部受涼引發(fā)頭痛。
2、頸部
頸部皮膚較薄,適當“秋凍”可增強局部耐寒性,但需避免穿高領衣物過緊,保持頸部舒適,若出現(xiàn)頸部僵硬需及時保暖。
3、手臂
白天活動時可穿短袖或薄長袖,讓手臂接觸外界空氣,逐漸適應降溫,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傍晚氣溫下降后需及時穿長袖衣物。
4、腿部
下肢血液循環(huán)相對較慢,秋分初期可穿輕薄長褲,避免過早穿厚重褲子,讓腿部逐漸適應低溫,增強下肢抗寒能力。
5、腳部
腳部雖需重點保暖,但秋分初期白天可穿透氣薄襪,避免長期穿厚襪導致腳部悶熱,晚上則需用溫水泡腳,保持腳部溫暖。
秋分后“秋凍”需靈活調(diào)整,結合自身情況和環(huán)境變化判斷,不宜盲目堅持。選擇適宜部位適度“秋凍”,既能順應時節(jié)特點,又能減少身體不適,更好地度過秋分時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