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yī)生
導讀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天氣漸冷,人體陽氣內(nèi)藏,新陳代謝減慢。此時若飲食不當,容易出現(xiàn)手腳冰涼、乏力、易感冒等“身體虛弱”表現(xiàn)。如何通過吃飯來增強體質、抵御寒冷?關鍵在于科學進補、合理搭配。其實,吃對四類食物,就能有效預防冬季體虛。...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天氣漸冷,人體陽氣內(nèi)藏,新陳代謝減慢。此時若飲食不當,容易出現(xiàn)手腳冰涼、乏力、易感冒等“身體虛弱”表現(xiàn)。如何通過吃飯來增強體質、抵御寒冷?關鍵在于科學進補、合理搭配。其實,吃對四類食物,就能有效預防冬季體虛。
進入立冬,氣溫下降,人體需要更多熱量維持體溫,同時寒冷會影響脾胃功能和免疫力,稍不注意就容易氣血不足、抵抗力下降。想要避免身體虛弱,飲食調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重點不是“大補”,而是“溫補+均衡”。

1.多吃溫熱性食物,提升御寒力
冬季應選擇溫補食材,幫助身體產(chǎn)熱、保護陽氣。如羊肉、牛肉、雞肉、桂圓、栗子、紅棗、生姜等,都是經(jīng)典的溫熱食物。它們不僅能暖身,還能補益氣血,特別適合怕冷、容易疲勞的人群。早餐喝一碗紅棗糯米粥,或燉一鍋當歸生姜羊肉湯,既美味又養(yǎng)生。
2.適量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食物,補充能量
天冷時,身體會加速分解蛋白質、脂肪來產(chǎn)熱。因此可適當增加瘦肉、魚蝦、蛋類、豆制品的攝入,保證每日營養(yǎng)充足。但注意避免油膩煎炸,以蒸、燉、煮為主,減輕腸胃負擔。
3.多吃咸味海產(chǎn)品,強腎增能
中醫(yī)講“咸入腎”,適量吃些海帶、紫菜、海蜇等海產(chǎn)品,有助于補腎益陰,促進甲狀腺激素分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人更有精神、不怕冷。
4.保證維生素攝入,增強免疫力
冬天蔬菜水果易缺乏,但維生素A、C、E對防感冒、護黏膜很重要。建議多吃胡蘿卜、菠菜、南瓜、蘋果、橙子,以及堅果、植物油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全面提升抵抗力。

1.溫補食材適量吃
可選擇羊肉、牛肉、栗子等溫補食材,煮成湯或燜燉食用,幫助驅寒暖身、滋養(yǎng)陽氣。但需控制量,避免過量食用辛辣燥熱的溫補食物,以防上火,尤其體質偏熱者,可搭配蘿卜中和滋膩。
2.遠離生冷護脾胃
立冬后脾胃功能易減弱,需避免吃冰飲、生魚片等生冷食物,減少涼拌菜攝入。烹飪時多采用蒸、煮、燉等溫和方式,減輕脾胃消化負擔,防止寒濕入侵腸胃,引發(fā)腹瀉、腹痛等不適。
3.補充營養(yǎng)防干燥
增加富含維生素的蔬果攝入,如白菜、蘿卜、秋月梨,緩解冬季干燥;適量吃堅果、豆制品補充蛋白質與油脂,維持身體機能。同時少鹽少糖,避免高油高鹽飲食,防止加重身體代謝負擔。

1.調暢情志
立冬后光照減少易讓人情緒低落,可多曬太陽,每天上午10點左右曬20分鐘,促進血清素分泌;也可通過聽舒緩音樂、與家人聊天疏解情緒,避免焦慮抑郁,保持心態(tài)平和,助力陽氣潛藏。
2.適度按揉
常按揉腰背部腎俞穴(腰部第2腰椎旁開1.5寸),用手掌順時針按揉5分鐘,可溫補腎陽;睡前按揉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處),每次100下,能促進循環(huán)、驅寒暖身,改善冬季手腳冰涼。
3.優(yōu)化居家環(huán)境
保持室內(nèi)溫度在18-22℃,濕度40%-60%,太干燥可放加濕器,避免口干鼻燥;定期開窗通風,每天1-2次,每次15分鐘,減少室內(nèi)病菌滋生,營造舒適健康的居家環(huán)境,輔助身體適應節(jié)氣變化。

立冬后心血管疾病高發(fā),應少吃麻辣火鍋等燥熱食物。適當吃點醋或酸味水果,如山楂、檸檬,有助于軟化血管、調節(jié)血脂。飲食要“溫補為主、葷素搭配、少咸不過辣。吃對了,不僅不虛,還能為來年健康打基礎。記住:最好的補藥,就在一日三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