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外動脈是腹主動脈的分支。
是供應下肢血液的主要動脈干之一。
在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富含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的血液輸送到下肢各個組織和器官,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髂外動脈起始于髂總動脈分叉處,在骶髂關節(jié)前方下行,沿著腰大肌內側緣走行。它經腹股溝韌帶中點的深面進入股部,移行為股動脈。其走行位置相對固定,周圍有許多重要的解剖結構與之相鄰。
髂外動脈是一種肌性動脈,其管壁由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結構組成。內膜由內皮細胞和內皮下層組成,內皮細胞光滑,有利于血液的流動,并且能夠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調節(jié)血管的舒縮功能等。中膜主要由平滑肌細胞組成,平滑肌的收縮和舒張可以調節(jié)血管的口徑,從而控制血液流量和血壓。外膜則含有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等成分,起到支持和保護血管的作用。
主要功能是將血液從腹主動脈輸送到下肢。它為下肢的肌肉、骨骼、皮膚以及其他組織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同時帶走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這一功能對于維持下肢正常的運動、感覺以及新陳代謝等生理活動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下肢肌肉需要大量的能量供應,髂外動脈能夠及時增加血液流量,滿足肌肉代謝的需求。
保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E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堅果等,這些維生素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氧化應激對血管的損傷。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如動物脂肪、油炸食品等。過多的這些脂肪會導致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梢赃m當增加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如深海魚油中的ω-3脂肪酸,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和血糖,減輕血管的負擔。例如,燕麥中的β-谷甾醇可以降低膽固醇吸收,對血管健康有益。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壓和血脂,有助于維持髂外動脈的健康。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是比較合適的。例如進行腿部的力量訓練,包括深蹲、踮腳尖等動作。強壯的下肢肌肉在運動時能夠更好地促進靜脈回流,減輕髂外動脈的負擔,同時也有助于維持正常的肢體運動功能。
髂外動脈的日常養(yǎng)護有充分休息、調護情志、注意安全、定期檢查等。
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時。睡眠過程中身體的新陳代謝會進行調整,血管也會得到休息。長期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內分泌紊亂等問題,影響髂外動脈的正常功能。
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避免長期的焦慮、緊張和憤怒。情緒波動過大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升高、血管收縮等情況??梢酝ㄟ^聽音樂、冥想、瑜伽等方式來緩解壓力,調節(jié)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腹部和下肢的外傷,特別是腹股溝部位,因為髂外動脈在此處位置相對表淺。在進行劇烈運動或危險工作時,要做好防護措施。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檢測。通過超聲檢查等手段可以觀察髂外動脈的形態(tài)和血流情況,早期發(fā)現(xiàn)血管的異常變化。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
正常髂外動脈
正常的髂外動脈血流順暢,沒有狹窄、擴張或血栓形成等異常情況。其管壁內膜光滑,中膜平滑肌功能正常,能夠根據身體的生理需求調節(jié)血管口徑。例如,在身體處于休息狀態(tài)時,血管保持一定的基礎張力,維持適當?shù)难鞴嘧?;在運動等需要增加血液供應的情況下,血管能夠迅速擴張,增加血液流量。
異常髂外動脈
是由于脂質沉積在動脈內膜下,形成粥樣斑塊,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這會影響血液流動,減少下肢的血液供應。
是一種血管炎癥性疾病,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炎癥會導致血管壁受損,出現(xiàn)內膜增生、中膜平滑肌細胞壞死等情況,引起血管狹窄或閉塞。
通常是由于血栓等栓子脫落,隨血流進入髂外動脈并堵塞血管。栓子來源可能是心臟(如房顫時心房內血栓脫落)或其他部位的血管。
多由外傷引起,如腹部或腹股溝部受到劇烈撞擊、穿刺等。另外,在一些病理情況下,如動脈瘤破裂也會導致動脈破裂,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會引起大量出血。
是指髂外動脈局部管壁擴張形成瘤樣改變??赡苁怯捎趧用}壁結構異常、動脈硬化等原因引起。動脈瘤一旦破裂,會導致嚴重的出血。
髂外動脈的異常癥狀有疼痛、出血、壓迫癥狀、全身癥狀等。
如果髂外動脈出現(xiàn)狹窄或栓塞,下肢會因為缺血而出現(xiàn)疼痛,一般表現(xiàn)為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后出現(xiàn)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后可緩解。當動脈破裂或炎癥時,也會出現(xiàn)局部或下肢的劇烈疼痛。
動脈破裂時會出現(xiàn)明顯的出血癥狀,如腹部或腹股溝部腫脹、淤血,嚴重時會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
當出現(xiàn)動脈瘤等情況時,可能會壓迫周圍的神經、靜脈或其他組織。例如,壓迫神經會導致下肢感覺異常或運動障礙;壓迫靜脈會引起下肢靜脈回流不暢,出現(xiàn)下肢水腫。
在炎癥或栓塞等情況下,可能會出現(xiàn)發(fā)熱、乏力等全身癥狀。這是因為身體對這些異常情況產生了免疫反應。
影響髂外動脈的因素有外傷因素、感染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其他因素等。
如車禍、高處墜落、刀刺傷等直接暴力損傷,或者劇烈運動時的過度拉伸等間接暴力損傷都可能導致髂外動脈受損,包括破裂、內膜撕裂等情況。
一些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可能引起髂外動脈炎。例如,梅毒螺旋體感染可導致血管炎,影響動脈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長期吸煙會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過量飲酒也會影響血管的正常代謝。另外,久坐不動、高鹽高脂飲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對髂外動脈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遺傳因素在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瘤等疾病的發(fā)生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一些先天性血管壁異常疾病也會影響髂外動脈的正常形態(tài)和功能。
可以通過觀察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來初步判斷髂外動脈是否正常。如果下肢皮膚蒼白、發(fā)涼,可能是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xiàn)。同時,注意是否有間歇性跛行的情況,即行走一段距離后下肢是否出現(xiàn)疼痛、麻木等癥狀??梢杂|摸腹股溝區(qū)的股動脈搏動,正常情況下搏動有力且規(guī)律。如果搏動減弱或消失,可能提示髂外動脈存在狹窄或栓塞等問題。
髂外動脈的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醫(yī)生會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視診和觸診。視診主要觀察下肢有無皮膚顏色改變如蒼白、發(fā)紺等、腫脹、潰瘍等情況。觸診除了觸摸股動脈搏動外,還會檢查下肢皮膚的溫度,以及是否有壓痛等情況。另外,還會檢查下肢的運動和感覺功能,以判斷是否存在神經受壓等情況。
血液檢查
主要檢查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指標。血脂和血糖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凝血功能異常可能與血栓形成有關。此外,在炎癥情況下,還會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炎癥指標,這些指標升高可能提示存在血管炎。
超聲檢查
是一種常用的無創(chuàng)檢查方法,可以清晰地顯示髂外動脈的管壁結構、管徑大小、血流速度和方向等情況。能夠發(fā)現(xiàn)血管內的斑塊、血栓、動脈瘤等異常情況。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這兩種檢查可以更準確地顯示髂外動脈的全貌,包括血管的分支情況、病變的具體位置和范圍等。對于診斷血管狹窄、栓塞、動脈瘤等疾病有很高的價值。
一般是在手術或活檢時獲取髂外動脈組織進行檢查。可以觀察血管壁的病理改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時可見內膜下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在血管炎時可以看到炎癥細胞浸潤、血管壁結構破壞等情況。這對于明確疾病的診斷和病理類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