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是人體呼吸過程中氣體進出肺的通道。
對維持人體正常的呼吸功能和生命活動至關重要。
上呼吸道
從鼻腔開始,包括鼻腔、咽腔和喉腔。鼻腔位于面部中央,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向前經(jīng)鼻孔與外界相通,向后經(jīng)鼻后孔通向咽腔。咽腔是一個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于頸椎前方,上起自顱底,下至第6頸椎下緣平面與食管相續(xù),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可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喉腔則位于頸前部正中,在舌骨下方,上通咽腔喉部,下接氣管,是發(fā)聲的器官,也是空氣進入氣管的必經(jīng)之路。
下呼吸道
包括氣管和各級支氣管,氣管位于食管前方,上接環(huán)狀軟骨,經(jīng)頸部正中下行入胸腔,在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主支氣管再分支為葉支氣管、段支氣管等,越分越細,最終形成呼吸性細支氣管和肺泡管,與肺泡相連。
呼吸道分為鼻腔、咽腔、喉腔、氣管和支氣管。
由骨和軟骨圍成,內(nèi)面襯以黏膜和皮膚。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又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前庭是鼻腔前部鼻翼內(nèi)面較寬大的部分,內(nèi)襯皮膚,生有鼻毛,有過濾和凈化空氣的作用;固有鼻腔是鼻腔的主要部分,其黏膜按生理功能分為嗅區(qū)和呼吸區(qū),嗅區(qū)位于上鼻甲內(nèi)側面及其相對的鼻中隔部分,能感受氣味刺激,呼吸區(qū)則具有溫暖、濕潤和凈化空氣的功能。
其黏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如咽扁桃體、腭扁桃體和舌扁桃體等,對防御細菌和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咽腔與周圍的鼻腔、口腔、喉腔、中耳腔及食管等結構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
由喉軟骨、韌帶、肌肉及黏膜等構成。喉軟骨包括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會厭軟骨和成對的杓狀軟骨等,它們構成喉的支架。喉腔中部兩側壁有上、下兩對黏膜皺襞,上方的一對稱前庭襞,下方的一對稱聲襞,兩聲襞之間的裂隙稱聲門裂,是喉腔最狹窄的部位。
氣管由14-17個“C”形的軟骨環(huán)以及連接各環(huán)之間的結締組織和平滑肌構成,軟骨環(huán)的缺口朝向后方,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膜壁所封閉。支氣管的結構與氣管相似,但隨著分支級數(shù)的增加,管徑逐漸變細,軟骨環(huán)逐漸減少,平滑肌相對增多。
呼吸道具有通氣功能、過濾、清潔和加溫加濕功能、防御功能、嗅覺功能、發(fā)聲功能等。
為氣體進出肺部提供通道,使空氣能夠順利地進入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然后將交換后的廢氣排出體外,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鼻腔內(nèi)的鼻毛可以過濾空氣中的灰塵和雜質,黏膜分泌的黏液能黏附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并通過纖毛的擺動將其排出體外。同時,呼吸道的黏膜和豐富的血管可以對吸入的空氣進行加溫加濕,使其接近人體體溫和適宜的濕度,減少對肺部的刺激和損傷。
呼吸道的黏膜和淋巴組織是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識別和清除吸入空氣中的病原體,防止感染的發(fā)生。此外,咳嗽反射和噴嚏反射也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機制,當呼吸道受到刺激時,可通過這些反射動作將異物或過多的分泌物排出體外。
鼻腔頂部的嗅區(qū)黏膜含有嗅細胞,能夠感受氣味分子的刺激,并將其轉化為神經(jīng)沖動,經(jīng)嗅神經(jīng)傳導至大腦嗅球,產(chǎn)生嗅覺。
喉腔內(nèi)的聲帶在氣流的作用下振動,產(chǎn)生聲音,通過咽腔、口腔和鼻腔等部位的共鳴和調節(jié),形成清晰、有意義的語音。
每天飲用1500-2000毫升的水,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濕潤,使痰液易于咳出,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啥嗪葴亻_水、溫檸檬水或淡鹽水等。富含維生素C的橙子、檸檬、草莓、獼猴桃等水果,以及菠菜、西蘭花、胡蘿卜等蔬菜,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減輕呼吸道炎癥。同時,這些食物中的纖維素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減少體內(nèi)毒素的吸收,間接對呼吸道健康有益。蛋白質是身體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多吃瘦肉、魚類、豆類、蛋類、奶類等優(yōu)質蛋白質食物,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于維持呼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修復受損組織。辛辣、油膩、過甜、過咸的食物以及酒精等刺激性物質,可能會刺激呼吸道黏膜,導致黏膜充血、水腫,加重咳嗽、咳痰等癥狀,應盡量避免食用或減少食用量。
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能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促進肺部的氣體交換,使呼吸道更加通暢。每周可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通過深呼吸、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呼吸訓練方法,可增強呼吸肌的功能,改善呼吸方式,提高呼吸效率,有助于預防和緩解呼吸道疾病。可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每次10-15分鐘。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運動,動作緩慢、柔和,能調節(jié)呼吸,增強身體的整體素質和免疫力,對呼吸道的養(yǎng)護也有一定的益處。可每周進行3-4次,每次30分鐘左右。
呼吸道的日常養(yǎng)護有保持室內(nèi)空氣清新、注意呼吸道衛(wèi)生、避免接觸過敏原、規(guī)律作息等。
經(jīng)常開窗通風,每天至少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左右,可降低室內(nèi)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和污染物濃度,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同時,可使用空氣凈化器等設備來改善室內(nèi)空氣質量。
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如勤洗手、不隨地吐痰等,避免用手觸摸口鼻,減少病原體傳播的途徑。在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盡量避免前往人員密集的場所,如必須前往,最好佩戴口罩。
了解自己的過敏原并盡量避免接觸,如花粉、塵螨、動物毛發(fā)等。保持室內(nèi)清潔,定期打掃房間、更換床單被罩,可減少過敏原的積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有助于身體恢復和免疫系統(tǒng)的正常運轉,增強機體對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
正常呼吸道
從鼻腔到各級支氣管,管腔逐漸變細,管壁逐漸變薄,整體呈樹形分支結構。在正常情況下,呼吸道黏膜光滑,色澤紅潤,無明顯的充血、水腫、狹窄或阻塞等異常改變。
異常呼吸道
在疾病狀態(tài)下,呼吸道形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如在慢性鼻炎時,鼻腔黏膜可出現(xiàn)充血、腫脹,鼻甲肥大,導致鼻腔狹窄;在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時,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管腔變窄,氣體進出受阻;在肺部腫瘤時,可壓迫或阻塞支氣管,引起相應部位的肺不張或肺氣腫等改變。
呼吸道異常癥狀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息、胸痛等?! ?/p>
是呼吸道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感染、過敏、氣道異物等。咳嗽的性質、時間、頻率和伴隨癥狀等有助于判斷病因,如干咳可能與咽炎、支原體肺炎等有關,而伴有咳痰的咳嗽多見于支氣管炎、肺炎等。
正常情況下,呼吸道僅有少量黏液分泌,以保持黏膜濕潤。當呼吸道發(fā)生炎癥時,黏液分泌增多,形成痰液。痰液的顏色、量和性狀也能提供診斷線索,如黃色膿性痰常提示細菌感染,白色黏液痰多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而血性痰則可能與肺部腫瘤、肺結核等有關。
表現(xiàn)為呼吸費力、急促、喘息等,可由呼吸道狹窄或阻塞、肺部疾病、心臟疾病等引起。根據(jù)呼吸困難的程度和發(fā)作特點,可分為吸氣性呼吸困難、呼氣性呼吸困難和混合性呼吸困難。
主要是由于氣道狹窄或痙攣,導致氣流通過受阻而產(chǎn)生的一種高調的呼吸音,常見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呼吸道疾病有時也可引起胸痛,如胸膜炎時可出現(xiàn)胸痛,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牽拉痛,在深呼吸或咳嗽時加重;肺炎累及胸膜時也可引起胸痛。
影響呼吸道因素有環(huán)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感染因素、個體因素等。
空氣污染、化學物質暴露、過敏原、氣候變化等環(huán)境因素對呼吸道健康有重要影響。長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如工業(yè)廢氣、汽車尾氣、煙霧等,可損傷呼吸道黏膜,增加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寒冷、干燥的空氣或氣溫驟變,也容易誘發(fā)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發(fā)作。
吸煙是導致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可損害呼吸道黏膜和纖毛運動,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引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等多種疾病。此外,過度飲酒、長期熬夜、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削弱機體免疫力,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
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常見原因。如流感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支原體等,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等途徑進入呼吸道,引起感冒、流感、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
年齡、性別、遺傳因素等也與呼吸道健康有關。老年人由于呼吸道黏膜和免疫功能減退,更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兒童的呼吸道尚未發(fā)育完全,免疫力較低,也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某些遺傳性疾病,如囊性纖維化等,可導致呼吸道黏液分泌異常,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
日常注意觀察自己是否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喘息、胸痛等呼吸道異常癥狀,以及癥狀的發(fā)生頻率、嚴重程度、持續(xù)時間等,如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就醫(yī)。在安靜狀態(tài)下,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頻率一般為12-20次/分鐘。可通過觀察胸部或腹部的起伏來計數(shù)呼吸頻率,若呼吸頻率明顯增快或減慢,可能提示呼吸道或肺部存在問題。
呼吸道常用檢查有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其他檢查等?!?/p>
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節(jié)律和深度,有無呼吸困難、喘息、咳嗽等表現(xiàn),以及胸廓的外形、對稱性等。如桶狀胸常見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雞胸或漏斗胸可能影響呼吸功能。通過觸摸胸部,檢查氣管的位置是否居中,有無偏移;雙側胸廓的擴張度是否一致,有無壓痛等。氣管偏移可能提示胸腔內(nèi)有占位性病變或氣胸等;胸廓擴張度減弱可能與肺部疾病或胸膜疾病有關。用手指或叩診錘輕叩胸部,根據(jù)叩診音的變化來判斷肺部的病變情況。正常肺部叩診音為清音,若出現(xiàn)濁音、實音、鼓音等異常叩診音,可能提示肺部有炎癥、積液、氣胸等病變。用聽診器聽取肺部的呼吸音,包括支氣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和支氣管肺泡呼吸音等。注意呼吸音的強度、音調、性質和有無啰音等異常聲音。干啰音常見于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濕啰音則多見于肺炎、支氣管炎等肺部感染性疾病。
X線檢查
胸部X線平片是一種常用的檢查方法,可觀察肺部的大致形態(tài)、結構、紋理以及縱隔、胸廓等情況,對肺炎、肺結核、肺癌、氣胸等疾病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它可以顯示肺部的實變影、結節(jié)影、空洞影、胸腔積液等病變,但對于一些較小的病變或早期病變,其敏感性相對較低。
CT檢查
胸部CT掃描能提供更清晰、詳細的肺部圖像,可發(fā)現(xiàn)X線檢查難以察覺的微小病變,如肺部小結節(jié)、早期肺癌等。它還能準確顯示病變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密度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于肺部疾病的診斷、分期和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螺旋CT掃描可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整個胸部的掃描,減少了呼吸運動偽影,提高了圖像質量。
MRI檢查
一般不作為呼吸道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但對于某些特殊情況,如肺部腫瘤侵犯胸壁、縱隔等周圍組織的評估,以及對縱隔內(nèi)病變的診斷有一定的價值。它對軟組織的分辨力較高,能更好地顯示病變與血管、神經(jīng)等結構的關系。
血液檢查
血常規(guī)可通過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比例、淋巴細胞比例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類型。如白細胞計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細菌感染;淋巴細胞比例升高則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此外,還可檢測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炎癥指標,以評估炎癥的程度。
痰液檢查
通過對痰液進行涂片、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等檢查,可明確痰液中的病原體種類,如細菌、真菌、結核桿菌等,并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痰液涂片還可發(fā)現(xiàn)癌細胞,對肺癌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呼吸功能檢查
包括肺通氣功能檢查、肺換氣功能檢查等,可評估呼吸道的通暢程度和肺的氣體交換功能。常用的指標有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最大通氣量等,對于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以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有重要意義。
支氣管鏡檢查
可直接觀察氣管和支氣管內(nèi)的病變情況,如黏膜的充血、水腫、潰瘍、新生物等,并可進行活檢、刷檢、灌洗等操作,獲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它對于中央型肺癌、支氣管內(nèi)膜結核等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肺功能激發(fā)試驗和舒張試驗
主要用于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肺功能激發(fā)試驗是通過給予一定的刺激物,誘發(fā)支氣管痙攣,觀察肺功能的變化,以判斷是否存在氣道高反應性;肺功能舒張試驗則是在給予支氣管舒張劑后,觀察肺功能指標的改善情況,以評估支氣管哮喘的病情和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