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是小腸的起始部分。
是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名字來源于其長度大約相當于十二個橫指并攏的寬度。
十二指腸呈“C”形包繞胰頭,整體位置位于腹腔內,上端起自胃的幽門,下端續(xù)于空腸。它緊貼腹后壁,是腹膜外位器官。
十二指腸分為上部、將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腸上部又稱為十二指腸球部,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fā)部位。比較短,管徑較大,壁較薄。從幽門向右并稍向后上方走行,至肝門下方膽囊頸附近急轉向下,移行為降部。在胃鏡檢查時,球部是首先觀察到的部分,其黏膜相對平滑,當發(fā)生潰瘍時,可出現(xiàn)局部黏膜的破損、凹陷。
降部沿脊柱右側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轉折向左移行為水平部。降部的內側壁有一縱行黏膜皺襞,稱為十二指腸縱襞,其下端的圓形隆起稱為十二指腸大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處,膽汁和胰液通過這個開口進入十二指腸,參與食物的消化過程。在進行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時,就是通過十二指腸大乳頭插管,對膽管和胰管進行檢查和治療。
水平部在第3腰椎平面自右向左橫過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前方,移行于升部。它的位置相對固定,當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水平部時,可導致腸梗阻。一些消瘦的人或者長期臥床后突然起身的人,可能會因為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變小,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腸梗阻癥狀。
升部最短,自水平部末端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左側轉向下,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與空腸的交界處稱為十二指腸空腸曲,此曲被十二指腸懸肌(Treitz韌帶)固定于腹后壁,它是手術中確認空腸起始部的重要標志。
十二指腸具有連接作用、分泌功能等。
十二指腸連接胃和空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接受來自胃的食糜,并將初步消化后的食物緩慢輸送到空腸,保證消化過程的連續(xù)性。
十二指腸黏膜內有多種腺體,能分泌黏液、碳酸氫鹽等物質。黏液可以潤滑腸壁,保護十二指腸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碳酸氫鹽能夠中和胃酸,使腸腔內的pH值升高,為胰酶等消化酶提供適宜的堿性環(huán)境,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規(guī)律進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少食多餐有助于減輕十二指腸的消化負擔。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富含蛋白質如瘦肉、魚類、豆類、新鮮蔬菜水果和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以及過冷、過熱的食物,這些食物可能會刺激十二指腸黏膜,誘發(fā)疾病。
適當?shù)倪\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十二指腸的消化和排空。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避免飯后立即進行劇烈運動,一般建議飯后休息30-60分鐘后再進行適當活動,防止影響消化,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規(guī)律,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十二指腸的正常功能維持。戒煙限酒,長期吸煙會增加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發(fā)生風險,過量飲酒會刺激胃腸道黏膜。注意腹部保暖,寒冷刺激可能會引起十二指腸痙攣,導致腹痛等不適。
正常十二指腸
在生理狀態(tài)下,正常十二指腸黏膜呈淡紅色,光滑、柔軟,沒有明顯的潰瘍、息肉、憩室等病變。蠕動正常,能夠按照一定的節(jié)律將食糜推送前進,消化液分泌正常,可維持腸道內合適的酸堿度。
異常十二指腸
主要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導致十二指腸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潰瘍。好發(fā)于十二指腸球部?;颊叱3霈F(xiàn)周期性、節(jié)律性的上腹痛,疼痛性質多樣,如鈍痛、脹痛、灼痛或劇痛等。
是指十二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其形成可能與遺傳、炎癥刺激等因素有關。多數(shù)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息肉可能會發(fā)生惡變?;颊咭话憧赡軟]有明顯癥狀,當息肉較大時,可能出現(xiàn)腹痛、出血等表現(xiàn)。
是指十二指腸壁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狀結構。它可能是先天性腸壁肌層發(fā)育不全或者后天腸腔內壓力長期增高引起的。大多數(shù)憩室沒有癥狀,當憩室并發(fā)炎癥、出血或穿孔時,可出現(xiàn)腹痛、發(fā)熱、黑便等癥狀。
十二指腸的異常癥狀有腹痛、嘔血柏油樣便、嘔吐等。
是十二指腸疾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疼痛的部位多位于上腹部,疼痛性質和程度因病變的性質和個體差異而不同。十二指腸潰瘍的腹痛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如空腹時疼痛,進食后緩解。
當十二指腸黏膜損傷導致出血時,血液經(jīng)過胃酸作用后變?yōu)楹谏?,與大便混合形成柏油樣便。如果出血量較大、速度較快,還可能出現(xiàn)嘔血,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現(xiàn)。
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腸梗阻、炎癥刺激等原因引起。例如,十二指腸水平部受壓導致腸梗阻時,會出現(xiàn)頻繁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有時可含有膽汁。
影響十二指腸的因素有應激反應、精神緊張、長期吸煙、飲食因素、感染因素、藥物因素、疾病因素等。
當人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或精神高度緊張時,會引起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的變化,導致胃酸分泌增加、胃腸蠕動紊亂,增加十二指腸疾病的發(fā)生風險。
香煙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損傷十二指腸黏膜,降低黏膜的防御能力,還會使胃酸分泌增多,促進幽門螺桿菌的生長,從而誘發(fā)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
如長期食用辛辣、粗糙、過酸等刺激性食物,會直接刺激十二指腸黏膜;高鹽飲食可能會損傷黏膜的保護屏障;酗酒會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也會波及十二指腸。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幽門螺桿菌可以定植于十二指腸黏膜,破壞黏膜的防御機制,引發(fā)炎癥反應。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這些藥物會抑制胃黏膜和十二指腸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導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起黏膜損傷和潰瘍。
如胃泌素瘤,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胃酸反流至十二指腸,對十二指腸黏膜產生過度的刺激,引發(fā)潰瘍等病變。
觀察自己的癥狀,如是否經(jīng)常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疼痛是否有規(guī)律,是否伴有惡心、嘔吐、黑便等情況。如果有上述癥狀,可能提示十二指腸存在異常。可以通過簡單的飲食試驗,比如觀察吃某些刺激性食物后是否會出現(xiàn)腹痛、腹脹等不適,初步判斷十二指腸的耐受性。
十二指腸的常用檢查一般有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等。
血液檢查
檢測血紅蛋白,當十二指腸出血時,血紅蛋白可能會下降。檢查淀粉酶等指標,對于懷疑十二指腸病變累及胰腺時,淀粉酶升高可能提示胰腺炎等相關疾病。
糞便潛血試驗
用于檢測糞便中是否存在微量血液,當十二指腸有少量出血時,潛血試驗可能呈陽性,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消化道出血。
X線鋇餐檢查
患者口服鋇劑后,通過X線透視和攝片觀察十二指腸的形態(tài)、輪廓、蠕動等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十二指腸潰瘍的龕影、十二指腸息肉的充盈缺損以及十二指腸憩室的袋狀突出等病變。
CT檢查
能更清楚地顯示十二指腸周圍的結構,如胰腺、血管等與十二指腸的關系。對于判斷十二指腸病變是否侵犯周圍組織、有無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有重要價值。
胃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十二指腸內部的情況,包括黏膜的色澤、有無潰瘍、息肉、出血點等。并且可以在檢查過程中取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明確病變的性質,是診斷十二指腸疾病最直觀、準確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