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別名】子芩、條芩、枯芩
適應(yīng)癥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芍髦涡貝瀲I惡、黃疸、高熱煩渴、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
【名稱概述】
黃芩,中藥名。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質(zhì)根莖肥厚,葉堅紙質(zhì),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花冠紫、紫紅至藍色,花絲扁平,花柱細長,花盤環(huán)狀,子房褐色,小堅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黃芩生于向陽草坡地上,海拔60~1300或1700~2000米。產(chǎn)于黑龍江,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甘肅,陜西,山西,山東,四川等地,中國北方多數(shù)省區(qū)都可種植。其以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chǎn)生抗藥性。
【生長分布】
主產(chǎn)于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河南、陜西等地。
【性味歸經(jīng)】
性寒,味苦。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jīng)。
【主要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稍有毛;根莖橫生或斜生;莖四棱形;葉近無柄,邊緣有不明顯的圓齒;總狀花序頂生;花冠藍紫色或紫紅色。
【采收加工】
春、秋兩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至半干后撞去粗皮,曬干。
【性狀鑒別】
表面深黃色或棕黃色;有粗糙的栓皮;斷面黃色。
【功能主治】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芍髦涡貝瀲I惡、黃疸、高熱煩渴、癰腫瘡毒、胎動不安等。
【用法用量】
煎服,3~10克;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偏方妙用】
1、治額竇炎:黃芩、白芷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治熱瀉熱?。狐S芩、芍藥各9克,炙甘草3克,大棗4枚。水煎服


-
-
-
-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被用于中藥材中。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那么黃芩的功效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11.9萬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