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福利片在线观看欧美|成年日韩片AV在线网站医生|成人精品电影久久精品电影|成视频人网站免费在线看

    <sup id="obfgc"></sup>

          1. <acronym id="obfgc"></acronym>

          2. 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yī)生

            麻風病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麻風病的流行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給流行區(qū)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zhí)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積極發(fā)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對流行地區(qū)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殘肢的疾病,歷史上在世界范圍內曾經到處可見,甚至《圣經》里也曾提到過麻風病?;颊呱砩峡啥嗵幇l(fā)生潰瘍,由于損害不能恢復可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感染這種病后要過2-7年才會發(fā)病。由麻風病造成的足部的毀損。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要是沒錢或缺乏藥物。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這種病常常累及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yī)生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員分居,其他成員就不會患病。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


            目錄
            1.麻風病的發(fā)病原因有哪些 2.麻風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fā)癥 3.麻風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麻風病應該如何預防 5.麻風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麻風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yī)治療麻風病的常規(guī)方法

            1麻風病的發(fā)病原因有哪些

            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1、直接接觸傳染

            通過含有麻風桿菌的皮膚或黏膜損害與有破損的健康人皮膚或黏膜的接觸所致,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感染發(fā)病有關,這是傳統認為麻風傳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認為帶菌者咳嗽和噴嚏時的飛沫和懸滴通過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進入人體,是麻風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2、間接接觸傳染

            這種方式是健康者與傳染性麻風患者經過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受到傳染。例如接觸傳染患者用過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須指出,機體的抵抗力無疑是在傳染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麻風桿菌進入人體后是否發(fā)病以及發(fā)病后的過程和表現,主要取決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近年來不少人認為,麻風病也和其他許多傳染病一樣,存在有亞臨床感染,絕大多數接觸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對麻風菌特異性免疫力,以亞臨床感染的方式而終止感染。

            2麻風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fā)癥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和神經,如果不治療可引起皮膚、神經、四肢和眼的進行性和永久性損害,故其臨床并發(fā)癥主要是神經損傷導致。臨床上麻風病最主要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是導致畸形殘廢,其次是導致雙手麻木、變形,肌肉萎縮失去溫覺、痛覺等。

            3麻風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后,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如果發(fā)病,大多是不知不覺的,在典型癥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jié)酸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身前軀癥狀,這些表現沒有特異性,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fā)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fā)展,現根據五級分類法,對各型麻風癥狀特點分述如:

            一、結核樣型麻風

            1、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于皮膚和神經,皮膚損害有斑疹和斑塊,數目常一、二塊,邊緣整齊、清楚。常有明顯的感覺(濕、痛、觸)障礙分布不對稱,損害處毳毛脫落,這是很重要的特征。好發(fā)于四肢、面部、肩部和臂部等易受磨擦的部位,斑疹顏色有淺色和淡紅色,表面常無鱗屑,斑塊的顏色常為暗紅色,輪廓清楚,邊緣高起有的向內傾斜,移行到變平的萎縮中心。有的趨向于邊緣厚度不同的半環(huán)形,環(huán)形或弓狀,表面多干燥有鱗屑,有時可見多數小丘疹堆積而成的損害,損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經,有時損害附近的淋巴結也變大,眉毛一般不脫落。

            2、本型的周圍神經受累后(如耳大神經,尺神經,腓神經等),神經桿變粗大呈梭狀,結節(jié)狀或串珠狀,質硬有觸痛,多為單側性,嚴重時因發(fā)生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可形成膿瘍或瘺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經癥狀而無皮膚損害,稱為純神經炎,臨床上表現神經粗大,相應部位的皮膚感覺障礙和肌無力。神經受累嚴重時,神經營養(yǎng),運動等功能發(fā)生障礙,則出現大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形成“爪手”(尺神經受累),“猿手”(正中神經受累),“垂腕”(橈神經受累),“潰瘍”,“兔眼”(面神經受累),“指(趾)骨吸收”等多種表現,畸形發(fā)生比較早。

            3、本型查菌一般為陰性,麻風菌素實驗為強陽性,細菌免疫功能正?;蚪咏?,組織病理變化為結核樣肉芽腫,其特點是在表皮下看不見“無浸潤帶”,抗酸染色查不到抗酸桿菌,少數病人不經治療可以自愈,若經治療消退較快,一般預后良好,但形成的畸形常不易恢復。

            二、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發(fā)生的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qū)”或“打洞區(qū)”(又稱無浸潤區(qū),免疫區(qū)),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huán)狀損害,洞區(qū)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損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許鱗屑,損害數目多發(fā),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軀干、四肢、面部為多,分布較廣泛,但不對稱。雖有感覺障礙,但較TT輕而稍遲,眉睫一般不脫落,神經受累粗大而不對稱,不如TT粗硬而不規(guī)則,粘膜、淋巴結、睪丸、眼及內臟受累較少而輕。

            本型查菌一般為陽性,細胞密度指數(對數分類法,后同)1~3+,麻風菌素試驗為弱陽性,可疑或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組織病理變化與TT相似,但上皮樣細胞周圍的淋巴細胞較少,較松散,在表皮下可見有一狹窄的“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無或有少許麻風桿菌,預防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yōu)锽B,麻風反應后易致畸形和殘廢。

            三、中間界線類麻風

            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塊、浸潤等,顏色有葡萄酒色、枯黃色、棕黃色、紅色、棕褐色等,有時在一塊皮損上呈現兩種顏色,邊緣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損害的形態(tài)有帶狀,蛇行狀或不規(guī)則形。若為條片狀,則一側清楚,一側浸潤不清,若為斑塊,中央有“打洞區(qū)”,其內環(huán)清楚高起,漸向外體面斜,外緣浸潤而不清,呈倒碟狀外觀,有的損害呈紅白的環(huán)狀或多環(huán)狀,形似靶子或徽章,稱為“靶形斑”“徽章樣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損呈展翅的蝙蝠狀,顏色灰褐,稱為“蝙蝠狀面孔”,常見一個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膚上存在似瘤型和結核樣型的損害,有時可見到“衛(wèi)星狀”損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髖部可風由結節(jié)組成的厚墊狀塊片,損害表面滑,觸之較軟,損害數目較多,大小不一,分布廣泛,多不對稱。神經受損后,輕度麻木,比結核樣型輕,比瘤型重,眉睫常不脫落,粘膜、淋巴結、眼、睪丸及內臟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為陽性,細菌密度指數2~4+,麻風菌素試驗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界于兩極型之間。組織病理變化為組織細胞肉芽腫,表皮下“無浸潤帶”大部分存在,可見組織細胞不同程度地向上皮樣細胞分化,一般較小。有的切片中可見典型,不典型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少而分散,切片抗本鄉(xiāng)染色有較多的麻風桿菌,預后介于兩極型之間,本型最不穩(wěn)定,“升級反應”向BT發(fā)展,“降級反應”向BL發(fā)展。

            四、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jié)、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損害大多似瘤型損害,數目較多,形態(tài)較小,邊界不清,表面光亮,顏色為紅或桔紅色,分布較廣泛,有對稱的傾向。損害內的感覺障礙較輕,出現較遲,有的損害較大,中央呈“打洞區(qū)”,內緣清楚,外界浸潤模糊,眉、睫、發(fā)可以脫落,常不對稱,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彌漫性浸潤亦可形成“獅面”,中晚期病人粘膜充血、浸潤、腫脹,淋巴結和睪丸腫大有觸痛。神經受累傾向多發(fā)雙側性,較均勻一致,觸之較軟,畸形出現較晚。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為4~5+,麻風菌素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組織病理變化,肉芽腫性質傾向于泡沫細胞肉芽腫,有的組織細胞發(fā)展為不典型的上皮樣細胞,有的發(fā)展為泡沫細胞,淋巴細胞常呈灶狀,存在于泡沫細胞浸潤之間,為本型的病理特點,切片抗酸染色有多量麻風桿菌,預后比LL好,比TT差,但仍不穩(wěn)定,“升級反應”可變?yōu)锽B,“降級反應”可變?yōu)長L。

            五、瘤型麻風

            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組織器官受侵的范圍比較廣泛。皮膚損害的特點是數目多,分布廣泛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融合,表面油膩光滑,皮膚的顏色除淺色斑外,大多由紅色向紅黃色,棕黃色發(fā)展,感覺障礙很輕。在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現,先由眉的外側開始脫落,以后睫毛亦稀落,這是瘤型麻風的一個臨床特點,麻風桿菌檢查強陽性,皮膚損害有斑疹、浸潤、結節(jié)及彌漫性損害等。早期斑狀損害分布于全身各狀,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顏色淡紅色或淺色,邊界不清,須在良好的光線下仔細檢視,方可辯認。除斑損繼續(xù)增多外,陸續(xù)形成淺在性,彌漫性潤和結節(jié),在面部由于浸潤彌漫增厚,外觀輕度腫脹,眉睫常有脫落。斑損融合成大片浸潤,或在斑損和彌漫性浸潤上出現結節(jié),彌漫性浸潤向深部發(fā)展,更增明顯而嚴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彌漫增厚,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變大,眉睫脫光,頭發(fā)稀脫或大片脫落,結節(jié)和深在性浸潤混融在一起,眼結膜充血,形成“獅面”樣外觀,四肢伸側、肩、背、臀部、陰囊等處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由于彌漫性損害部分吸收,并有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在小腿,皮膚輕度變硬,光滑發(fā)亮,出現魚鱗樣或蛇皮樣損害,長久不退,有的頭發(fā)幾乎脫光,可見殘發(fā)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本型查菌強陽性,4~6+,麻風菌素試驗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特點為泡沫細胞肉芽腫結構,主要由胞漿豐富的典型泡沫細胞構成,表皮下有“無浸潤帶”,切片抗酸染色有大量麻風桿菌,可成束或成球,早期治療,預后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wěn)定,只有極少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六、未定類麻風

            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fā)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wěn)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它類型轉變,演變?yōu)楹畏N類型可依病人機體免疫力的強弱,向其它類型轉變。多數向結核樣型演變,少數向界線類及瘤型演變,臨床癥狀較輕,不累及內臟,皮損單純,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園形,橢園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神經干受累較輕。雖有增大但硬度較低,產生運動障礙和畸形者少,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多為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蚪咏?,有的明顯缺陷,組織病理變化為非特異性炎細胞浸潤,預后取決于機體的細胞免疫發(fā)展的程度,麻風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后良好,其發(fā)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它類型演變。

            4麻風病應該如何預防

            要控制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制傳染”的原則,執(zhí)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fā)現和控制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guī)則的藥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傳染、消滅麻風病。鑒于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藥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fā)現病人,對發(fā)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guī)則的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對流行地區(qū)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5麻風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麻風病患者的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一、神經檢查

            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jié),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主觀感覺檢查法

            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后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后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后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客觀試驗方法

            (1)組胺試驗: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鐘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鐘,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fā)性紅斑,最后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fā)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于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

            (2)毛果蕓香堿試驗(出汗試驗):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涂上碘酒,待干后,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蕓香堿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淀粉,約經3~5分鐘后,正常皮膚出汗,淀粉立即變?yōu)樗{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變色。

            (3)立毛肌功能試驗: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堿液0.1毫升,分別注射于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稍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

            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二、麻風桿菌檢查

            主要從皮膚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后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涂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三、組織病理檢查

            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四、麻風菌素試驗

            這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制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制麻風菌素(又稱完整麻風菌素)。

            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后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于20毫米者為強陽性(卅),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廿),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fā)生紅色浸潤性結節(jié)并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jié)浸潤直徑大于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jié)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jié)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

            6麻風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麻風病飲食偏方有哪些呢?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

            1、苦參猬皮酒

            苦參128g,露蜂房15g,刺猬皮1具,糯米1000~2000g,酒曲適量。以上藥物加水煎2次,取汁1000ml,待用。糯米浸泡,瀝干,蒸飯,冷后入藥汁、酒曲拌勻,置容器內,蓋好,保溫,如常法釀酒。酒熟,過濾去渣即成。有燥濕解毒,涼血消腫之效。主治遍身麻風之象。口服每次服15~30ml,日服3次。

            2、桂枝浸酒方

            桂枝、川芎、獨活、炙甘草、川牛膝、懷山藥、制附子、炮姜、躑躅花(醋拌炒)各30g,防風、制天雄、茵字、杜仲、白術各45g,白茯茶、蒴藿根、豬椒根皮各60g,白酒3000ml。將前17味搗碎,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14日后,過濾去渣,即成。有溫補脾腎,祛風利濕,解毒殺蟲,溫陽通絡功效。每次空腹溫服10ml,日3夜1服。

            3、蝮蛇酒

            活蝮蛇1條,高粱燒酒適量。40度高粱燒酒1000ml,放入大的活蝮蛇1條,醉死,浸泡,再加入人參15g,封塞后,置于冷藏處,3個月后取酒應用。每次口服5~6ml,日服1或2次。

            7西醫(yī)治療麻風病的常規(guī)方法

            麻風病是“不治之癥”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和其它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隨科學的發(fā)展,治療麻風病的藥物越來越多。四十年代,氨苯砜治療麻風收到很好的效果,相繼研制出利福平、利福定、氯苯吩嗪等多種強殺傷和抑制麻風桿菌的藥物?,F使用聯合化療,療效更為顯著,只要服上一個星期的藥,體內的細菌就可殺死95%以上。只要堅持服藥,少菌型麻風服半年的藥,多菌型服兩年的藥,麻風病就治愈了,就是一個健康的人。聯合化療就是用兩種以上作用機理不同的藥物聯合使用治療麻風。對聯合化療的效果,目前各國麻風專家及有關學者一致認為治療麻風的最佳方案。聯合化療的藥物現在使用的是利福平、氨苯砜和氯苯吩嗪。

            一、化學藥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開始劑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連續(xù)服用。每周服藥6天,停藥1天,連服3個月后停藥2周。副作用有貧血、藥疹、粒性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于耐氨苯砜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采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每周服藥6天,停藥1天。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神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450~600mg/日,口服。

            二、免疫療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種用來預防兒童結核病的預防接種疫苗。接種后可使兒童產生對結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由于這一疫苗是由兩位法國學者卡邁爾與介蘭發(fā)明的,為了紀念發(fā)明者,將這一預防結核病的疫苗定名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已將卡介苗列為計劃免疫必須接種的疫苗之一??ń槊缃臃N的主要對象是新生嬰幼兒,接種后可預防發(fā)生兒童結核病,特別是能防止那些嚴重類型的結核病,如結核性腦膜炎。)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三、麻風反應的治療

            酌情選用反應停(酞咪哌酮)、皮質類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靜脈封閉及抗組胺類物物等。蝮蛇粉治療麻風反應,將活蝮蛇殺死,用干燥箱干燥后,研成粉末,每次5克至10克,入睡前用本地產之12度黃酒,適量作引頓服送下入睡發(fā)汗,連服三至四日即可。在服藥期間大量補充液體(大量飲水或靜脈皮下點滴輸液500至1500毫升)解毒。

            四、并發(fā)癥的處理

            足底慢性潰瘍者,注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適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chuàng)或植皮?;握撸訌婂憻?、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足心部受壓和摩擦較少,其瘢痕切除后可用中厚皮片修復。但足跟及足掌部則因受壓大、摩擦多,其深在的瘢痕或慢性潰瘍切除后的創(chuàng)面,如用不耐壓的遠位皮瓣或皮管修復,術后容易形成慢性潰瘍,因此宜盡量應用足底的局部旋轉皮瓣修復。由于足底皮膚血運較差,彈力又小,在設計皮瓣時要注意大小適宜,長、寬比例不要大于1∶1,否則皮瓣容易發(fā)生壞死。為預止愈者后復發(fā),常采用氨苯砜作鞏固治療,LL及BB,需長期甚至終身用藥;對TT,需3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