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內膜異位癥 疾病介紹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疾病,常異位于卵巢、輸卵管、子宮韌帶、腹膜等處,累及泌尿系統(tǒng)的子宮內膜異位較罕見,其中絕大多數異位于膀胱,容易被漏診和誤診。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由于手術或者其他原因,使子宮內膜移行與膀胱粘膜處,異位的子宮黏膜,受體內激素周期性變化,也會出現分泌增殖出血等變化,所以月經來潮時移位的子宮內膜活出現疼痛出血等,待體內激素恢復正常后會癥狀消失。
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很少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約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1%。異位的子宮內膜累及膀胱逼尿肌全層稱為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又稱為膀胱逼尿肌子宮內膜異位癥。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為單個病灶,約90%位于膀胱后壁和頂部,個別位于輸尿管入口的下方,病變呈結節(jié)狀,主要由纖維組織、平滑肌組織和呈島狀或串狀分布的子宮內膜腺體及基質構成,較少侵犯輸尿管口。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有經Ifil逆流學說、苗勒氏管化生學說以及子宮腺肌癥侵犯膀胱學說。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有兩種來源:①膀胱表面的種植病變從漿膜層向深處浸潤;②女性生殖或宮頸病變的直接蔓延。
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可分為內在型(病變累及逼尿肌)及外在型(病變僅累及膀胱的漿膜表面),其中膀胱內在型患者約50%有盆腔手術史,但也有無盆腔內病變及盆腔手術史的孤立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情況。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生機理尚未明確,目前有三學說:①1889年Iwanoff提出的體腔上皮化生學說;②移植學說,包括經血逆流學說、淋巴播散學說、血行播散學說、醫(yī)源性播散學說;③胎生上皮由來學說(來源于苗勒氏管殘跡)。發(fā)生于膀胱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內在型者多表現為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的尿頻、尿急、尿痛、下腹脹痛等,另外,1/3有較嚴重的經期血尿,經期過后癥狀緩解或部分緩解。病變位于輸尿管開口附近者可導致腎盂積水,表現為患側腰腹疼痛或高血壓,能使25%-43%的腎臟功能喪失。外在型者可無明顯尿路刺激癥,僅表現為經期相關的下腹脹痛或壓迫感。膀胱鏡及腹腔鏡是診斷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有效方法,但確診需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
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常表現為周期性尿頻、尿痛、血尿三聯(lián)征,有的僅為下腹不適,血尿可以是肉眼或鏡下血尿,癥狀常在月經來潮之前出現,持續(xù)至月經結束,呈周期性發(fā)作。若異位粘膜未累及膀胱粘膜層,則血尿很少見。
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雖然能改善癥狀,但往往效果不佳,不能達到治愈的目的,手術是唯一能夠治愈的手段,應做為首選。胱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年齡跨度大不同年齡段患者對治療結果要求不同,因此膀胱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方案取決于患者的年齡-生育要求-病變的范圍-泌尿系癥狀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盆腔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變等,宜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滿足不同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