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免費問醫(yī)生
導讀進入夏季,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三伏天如期而至。這段時間不僅氣溫高,而且濕熱難耐,稍有不慎就容易中暑或引發(fā)健康問題。很多人知道三伏天很熱,但并不清楚其中最熱的是哪幾天。其實,真正讓人“汗流浹背”的日子集中在中伏和末伏之間。...
進入夏季,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三伏天如期而至。這段時間不僅氣溫高,而且濕熱難耐,稍有不慎就容易中暑或引發(fā)健康問題。很多人知道三伏天很熱,但并不清楚其中最熱的是哪幾天。其實,真正讓人“汗流浹背”的日子集中在中伏和末伏之間。

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階段。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氣與干支紀日法推算:
初伏: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持續(xù)10天;
中伏:第四個庚日開始,時間可能是10天或20天(具體看年份);
末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再持續(xù)10天。
在這三段中,最熱的往往是中伏,特別是中伏的中間幾天。因為此時太陽輻射最強,地表積蓄的熱量也達到頂峰,空氣濕度大,體感悶熱難耐。如果中伏長達20天,那么高溫持續(xù)的時間也會更長。
以2025年為例: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
可以發(fā)現(xiàn),中伏橫跨7月下旬到8月中旬,正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期。尤其是7月底到8月初的這十來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1.陽光直射強: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北半球,日照時間長,地面吸收大量熱量。
2.地表蓄熱多:經(jīng)過前一段時間的加熱,地表和空氣溫度不斷累積,形成“熱島效應”。
3.濕度大,體感悶熱:南方多地進入梅雨季尾聲或臺風季,空氣潮濕,汗水不易蒸發(fā),人體散熱困難。
4.城市熱效應加?。?/strong>水泥建筑、柏油馬路吸熱快、散熱慢,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溫度。

1.避免正午外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是最熱的時候,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2.及時補充水分:少量多次喝溫水或淡鹽水,預防脫水和中暑。
3.飲食清淡為主:多吃綠豆湯、冬瓜、黃瓜等清熱解暑食物,少吃油膩辛辣。
4.保持室內(nèi)通風:使用空調(diào)時注意溫度不要過低,防止室內(nèi)外溫差過大導致感冒。
5.關注身體信號:如出現(xiàn)頭暈、惡心、乏力等癥狀,應立即休息并就醫(yī)。
在三伏天里,尤其是中伏期間,一定要提高防暑意識,科學調(diào)節(jié)作息和飲食,才能安然度夏,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