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 【別名】將軍、錦紋、火參
適應(yīng)癥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的功效??芍髦螌崯岜忝亍駸釣a痢、黃疸、淋病、小便不利、吐血等。
大黃,中藥材名。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fēng)干、烘干或切片曬干。功能主治為: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fā)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經(jīng)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①《本經(jīng)》: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jīng)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diào)血脈,利關(guān)節(jié),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diào),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jié),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生長分布】
主產(chǎn)于青海、甘肅、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歸經(jīng)】
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主要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及根莖。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狀莖及根部肥厚,莖上疏被短茸毛;托葉鞘狀,膜質(zhì);花被黃白色;花梗纖細(xì),中下部有關(guān)節(jié)。
【采收加工】
于秋末莖葉枯萎或次年春季發(fā)芽前采挖,除去須根,刮去外皮,切塊干燥。
【性狀鑒別】
斷面顯顆粒性;根莖髓部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功能主治】
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的功效??芍髦螌崯岜忝?、濕熱瀉痢、黃疸、淋病、小便不利、吐血等。
【用法用量】
煎服,5~15克;入湯劑應(yīng)后下,或用開水泡服;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本品為峻烈攻下之品,易傷正氣,如非實證,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婦女懷孕、月經(jīng)期、哺乳期應(yīng)忌用。
【偏方妙用】
1、治便秘:大黃、枳實各12克,厚樸24克,芒硝9克。水煎服。
2、治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
標(biāo)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