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 科普視頻 > 正文
若我們受到了外傷,引起出血時(shí),需要使用止血帶捆綁包扎患肢,達(dá)到壓迫止血的目的。具體方法如下:
1. 先將出血的患肢抬高,幫助靜脈血液流回體內(nèi),減少血液的流失。
2. 若為上肢流血,則選擇上臂中上方1/3的位置;若為下肢出血,則選擇股骨中上1/3的位置并盡量向大腿根靠近,發(fā)揮更好的止血效果,避免損傷神經(jīng)。
3. 在捆扎止血帶前,需要給選擇的捆扎部位皮膚上墊柔軟的襯墊,如毛巾等,避免止血帶直接接觸皮膚引起損傷。
4. 若捆扎部位的皮膚存在破損,應(yīng)先進(jìn)行消毒包扎或戴上保護(hù)套,還可以酌情更換其他部位捆扎。
5. 捆扎止血帶后需注意每隔40~60分鐘輕輕放松止血帶1~2分鐘,防止患肢缺血缺氧導(dǎo)致壞死。